奧馬哈海灘同猶他海灘相比,簡直是天攘之別,是五個登陸灘頭中損失最慘重的,有“血腥的奧馬哈”之稱。這正是‘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中要再現的歷史,絕對的火爆的大場面。
在這里盟軍犯了一系列的錯誤,盟軍認為這里的守軍是第716海防師的一個團,既無裝甲部隊,又無機動車輛,士兵又多是預備役,戰斗力很差。實際上,3月中旬隆美爾為加強諾曼底地區的防御力量,從圣洛調來精銳的野戰部隊第352步兵師,該師的一個主力團就部署在這里。
6月6日凌晨三時預定登陸部隊到達換乘區,當時海面上風力五級,浪高12米,有10艘登陸艇因風浪太大而翻沉,艇上所載300名士兵就在海面上掙扎。沒有翻沉的登陸艇上的士兵絕大多數人都暈了船,不停地嘔吐,再加上海水打進艇內,士兵們又冷又濕。當到達海灘時,士兵們已經筋疲力盡。
只能說船員這種活計特別是要進行兩棲登陸的士兵更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哪怕經過了一些訓練,真正遭遇的時候,還是有些承受不住。關于這點,唐書在劇本中有過標注,務必尋求真實。
更糟糕的是盟軍在登陸前的火力準備中,最初為達成戰術上的突然性,在預先航空火力準備時沒有對這一地區進行轟炸。6月6日五時五十分,幾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組成地艦炮火力支援艦,四十分鐘的艦炮火力準備,可由于害怕霍克角德軍岸炮反擊,軍艦只是在遠距離上進行射擊,準確率很低。
戰后查明,這些所謂的岸炮,只是水泥柱偽裝而成的。六時由480架b-26轟炸機對德軍防御陣地進行直接航空火力準備。投彈達1285噸,但當時云層又低又厚,飛行員怕誤傷己方部隊。故意延遲30秒投彈,結果1285噸炸彈都落在5千米外。所以德軍地防御工事和火力點大都完好無損。
當盟軍的火力準備剛一結束,德軍的炮火就開始射擊了。計劃伴隨登陸兵上陸提供及時火力支援的水陸坦克,在西段的32輛中有27輛在下水后的幾分鐘里就因風浪太大而沉沒,余下地5輛中有2輛是駕駛員技術高超戰勝風浪駛上海灘的。剩下的三輛只能說是上帝保佑了。可見這場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登陸多么的狼狽。
第一波1500士兵開始突擊上陸,因為海中有一股向東的潮汐,以及岸上彌漫著硝煙,使得士兵難辨方向,隊形也變得混亂。上陸時士兵們要先趟水涉過一米多深,50至90米寬的淺水區,然后通過180至270米寬毫無遮掩地海灘。才能接近到堤岸,而且這一切都在德軍密集而猛烈的炮火下。
這里成了美軍的集體屠宰場,這1500士兵根本無法投入作戰,沒有重火力和遠程火力,只是在淺水中,海灘上為生存而苦苦掙扎。在第一批登陸的8個連中只有2個連登上預定海灘,但也被德軍的火力壓得抬不起頭。由工兵和海軍潛水員組成的水下爆破組,傷亡慘重,裝備丟失損壞嚴重,
但仍克服困難冒著德軍炮火開始清除障礙物。在東段開辟出兩條通路,在西段開辟出四條通路??上г跐q潮前來不及將通路標示出來,后續登陸艇一直找不到通路,擁塞在海灘上聽任德軍炮擊??梢哉f完全浪費了工兵和海軍潛水員的犧牲。也由此說明了這次登陸的混亂。
真實的戰爭永遠都會出現種種意外,不管之前做下的軍事計劃如何的詳盡,如何的齊全,在真正的戰場面前總是會錯漏百出,這也算是戰爭的魅力之一了。
《拯救大兵瑞恩》正是反映這一段歷史的,而瑞恩這位101空降師的傘兵所參與的戰斗,其實也是等陸作戰的一部分。
“留在海灘上地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已經死了的人,另一種是即將要死的人。來??!跟我沖!”這是當年美軍第四師副師長科塔準將,在那彈片橫飛的海灘上的吶喊。唐書想一想當時的場景,也不由搖搖頭,戰爭,特別是這種殘酷的爭奪登陸戰真的很是凄慘,甚至可以說,登陸的時候,這些士兵都是排著隊去地獄哪!
但不得不說的是,這位副師長是個很有眼光和魄力的軍人。當然,也很有勇氣和責任心。
士兵在戰場上只能憑借勇氣活下去,不生則死,或者死里逃生,是一個軍人努力想搞清楚的一件事情。對于一名士兵來說,別人的生命并不比自己重要,將軍也不行,這是正常人都有的心思,軍人并不是狂信徒,雖然有著榮譽感,但依然有著私心。而且士兵和長官之間的差別待遇也是個問題。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