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難得的英明啊!?不管怎么樣,如今世界上也都承認二戰時期美國軍隊出演的是正義的角色,他們當然會支持了,如今所有人都知道你拍攝的是二戰時期的美軍,這倒是不難猜。如果你想要批評美國軍隊的話,肯定會選擇越戰了!起碼越戰的話,批評美軍更能讓人接受和認同。”喬治聳聳肩說道,
聽到喬治的言語,唐書不由笑了起來,不得不說的是喬治這番言語非常的有道理。盡管在美國電影中很多時候都是批評什么政府官員之類的情節,還有的就是批評那些大型企業之類的情節,但同樣也有著歌頌美國強大正義的情節,而且這種情節還要更多,盡管美國沒有華夏那種所謂的主旋律,但或多或少的通過電影宣傳就可以將美國的一些情況傳播出去,其中夸張之處也是自然存在的。
于是隨著好萊塢電影的盛行,也讓越來越多其他國家的人明白了美國就是民主自由的象征,就是人類的希望,什么天地大劫,世界危機之類的,只有美國人才能拯救世界。這類的電影數不勝數,就如同前世記憶中的獨立日之類的,總統去開飛機,打敗外星人,還有就是幾個高中生學歷的礦工去小行星上進行爆破。
林林種種的曾不出窮,可以說美利堅真的是深知宣傳的作用,并且也將宣傳利用的非常好。不只是一味的吹捧,甚至還有著足夠的批評之類的,但你仔細觀察的話,就會發現,所謂的批評之下,更深層次的卻還是體驗出了美國的自由民主,就算沒有這個也能體驗出美國的強大來,給其他人帶來足夠的這樣的認識。
可以說美國的宣傳已近近乎最高境界了,相比之下,就算是華夏的都有所不如。不過這也是無奈的,并不只是體質或者制度的問題,這也和國家的綜合實力有關,畢竟美國的宣傳之所以效果那么的好,那么的突出,也是因為自身的各種環境確實足夠的優異。所以不管是宣傳還是什么的,終歸還是要看實力啊。
言歸正題,二戰時期美國的參戰,被自己國家以及其他國家公認算是一場正義的戰爭,也給了美國人拯救世界的心理優越感,那么越戰哪,除了讓越南自認是世界軍事第三強國之外,對于美國人而言,越南戰爭是美國在錯誤的年代錯誤的地點打的一場錯誤的戰爭,它造成了美國社會的進一步動蕩不安,以及價值觀念的喪失和累累的精神傷痕。這也是當時美國社會風氣腐爛墮落的一種催化劑。
唐書拍攝的‘阿甘正傳’之所以在美國深受歡迎,也是因為反映了那個迷失的時期的社會跡象,并且用阿甘這樣的一個人物近乎撥亂反正般的整理了人們應該追求的精神要求。實際上造成美國那個年代腐爛的近乎枯朽的社會跡象的原因有很多,冷戰下的核威脅,那種隨時死亡的恐怖感覺,以及各種其他的問題。
而越戰在那個時期發生,最重要的是,越戰給美國除了帶來了傷痕之類,沒有任何其他的收獲,所以更加的讓人們不能接受。但這場戰爭卻給好萊塢給整個美國帶來了很多的反思,在越南戰爭結束后的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因為這種反思,因為民眾的思想活動,越戰成了好萊塢電影的熱門題材。
繼電影《獵鹿人》之后,一系列震憾人心地越戰片相繼問世:《生于七月四日》,《全金屬外殼》,《河內一希爾頓》,《漢堡包高地》,《戰爭傷心云》,《早安,越南》,《失蹤人員》,《野戰排》等,它們凝聚了美國人對這場不義之戰的痛苦反思,這些影片不僅轟動了美國也轟動了世界。所有這些題材的影片,為好萊塢帶來了巨大的票房收入。
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越戰的影片都會賺錢,就算是上述的一些影片同樣沒有賺到什么錢,只不過影片表達的意義讓民眾以及評論界深深為之認可罷了。還有更加的倒霉的,因為拍攝越戰影片使得自己破產的人,最著名的就是好萊塢大導演科波拉,這位‘教父’的導演可是好萊塢最為著名的導演之一。
可惜一部越戰影片‘現代啟示錄’讓科波拉直接破產!經過數年的籌備之后,科波拉決定獨資拍攝《現代啟示錄》。他決心把這部影片拍成“大題材”、“大場面”、“大資金”的電影。為了籌集資金,他先把影片的版權賣給了美國和歐洲的發行公司。得到了一千三百萬美元。這還不夠,他又孤注一擲,押下了自己買下的摟房,盤出了他的出版社,他帶著規模有如一個加強營一般的攝制組,一頭扎進了菲律賓的叢林之中。
但是嚴峻地現實接踵而至,他向“五角大樓”協商借飛機,大炮,兵艦,軍方因為不滿于這個故事而拒絕了。恩,這就是科波拉悲劇的開始了,本來越戰,美國的失敗,就讓美國軍方很是不舒服了,但因為社會輿論的問題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這也是眾多越戰影片出現的緣故。
但科波拉卻有些過了,這個家伙的劇本顯然對于美軍的形象絲毫沒有顧及,這就讓軍方怒了。不只是不提供幫助,還很有些落井下石的意思。
科波拉不得已之下,他只得高價向菲律賓政府雇士兵,租飛機,買游艇改裝成炮艦。在拍攝過程中,又遇到了兩次強臺風,他精心做成的布景被吹得稀里嘩拉,拍攝不得不停頓了六周。正在這時,主要演員因故拒演,不得不重拍他的全部鏡頭。《現代啟示錄》總共耗資三千六百萬美元。在當時,這恐怕是美國制片之上最高的成本記錄。這還不算,科波拉為了追求藝術上的完美,不惜一再返工重拍,膠片耗費達一百萬英尺以上,歷時三年之久。影片拍攝期間,科波拉整天不間歇地工作,餓了吃點三明治,體重掉了三十公斤。
1979年,科波拉趕在圣誕節前發行了這部影片。令人遺憾的是,評論界對這部電影一片死寂,他們竟然看不懂科波拉想在電影里要說明什么。觀眾們對這部高成本新片也并沒有表現出科波拉曾經期待過的熱情。影片沒有收回成本,科波拉欠下了一大筆的債。龐大的廣告宣傳也沒有為影片帶來福音。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