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望于所有人都是圣人,這很難。至少我就承認自己做不到,餓極了我真的可能想法設法的偷些吃的,至少不讓自己餓死。”
梁三平的話,讓在場之人傳出一陣笑聲。而梁三平則是笑著繼續道:“我現在做的,便是盡量的先讓我身邊的人、那些我可以幫助到的人。富裕起來,至少能夠吃飽、能穿暖。”
“我覺得先如此,然后再談信仰的問題。光有信仰,卻吃不飽腹。這肯定是不對頭的,這也肯定不是我們堅持的主義。”
“中國古代還有個故事,叫‘南橘北枳’。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里面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這個故事是說,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枳樹,它們葉子相似,但果實味道卻完全不一樣。為什么會這樣?!是因為個地方水土不一樣。”
頓了頓,梁三平對著兩位專家道:“您二位當年來到了中國,看到了我們和國府的斗爭。但您二位不知道有沒有發現,我們和國府的斗爭與當時蘇聯和沙皇的斗爭是完全不一樣的。”
“蘇聯方面,是基于軍隊、工人為基礎。發動的城市斗爭。而我們的斗爭,則是以農村包圍城市。在農村地區、廣大的農民群體中間宣傳我們的信仰。最終完成了斗爭,取得了勝利。”
“南橘北枳,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不能照搬任何的書本上的、曾經成功的意見,不做修改就盲目使用。因為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的情況都不一樣,我們需要根據當地的環境、當地的人文、當地的傳統,來進行我們的斗爭。”
“從前我們就吃過這個虧,盲目的發動斗爭、盲目的在中國本來就不多的城市里斗爭。這讓我們吃了很大的虧,后來我們更正了。然后因地制宜的施行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才最終取得了后來的成功。”
顯然,楊早和韓春已經被梁三平的話語吸引住了。卻見他們竟然掏出自己的筆記本和筆來,準備把梁三平說的話記錄下來。
事實上,這兩位老人一直很是疑惑。他們覺得,自己來到了中國是為了自己的信仰。但現在可以見到的是,自己的信仰似乎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崩塌。
這讓他們自己一度懷疑,自己的信仰是不是不在了。但今天梁三平的話,讓他們覺得耳目一新。
“我認為,我們的信仰也是如此。我們信仰的根本是什么?!肯定不是貧窮,是所有人都勞有所得、所有剝削都被消滅。”
“對此,我們一直在努力。但一直以來,我們的努力似乎成效不大。我們的信仰絕對不是讓老百姓窮,既然不是而老百姓又一直窮。那就說明,我們的做事方式有問題了。”
“有問題怎么辦?!一個字:改!”卻見梁三平無比堅定的對著兩位老人道:“既然一條路子是走不通的,那么我們就得換一條路子來走。”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