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涼第四任當政者張駿被涼州百姓譽為“積賢君”。那時前涼表面刑清國富但災荒饑饉卻時常發生。《晉書·張軌傳》載:頃年頻出,戎馬生郊,外有饑羸,內有虛耗。這一切關乎民生疾苦的問題再一次引起了前涼當政者的格外重視。張駿構思了一個宏偉的設想:準備改造沙漠,以次來擴大耕地。
于是在一次朝會上他和諸大臣們商量如何實施“治沙田”一事,卻招來了大臣索孚的極力反對。索孚說:“凡為治者,動不逆天機,作不破地德。昔后稷之播百谷,不墾磐石,禹決江河,不逆流勢。”爭論的結果不言而喻,張駿將這個“不識時務”的家伙遠調到伊吾做都尉,專門負責這一區域的屯戍。
張重華即位后,進一步施惠于民。他的施政策略是“輕賦斂,除關稅,省園囿,以恤貧窮”。在這諸多策略中,“省園囿”的民生福利性程度最大。前涼園囿之興,開始于張茂筑靈均臺,止于張駿筑謙光殿。這期間,許多“崇飾臺榭”的工程,既廣占耕地,擴大了土地占有方面的矛盾,又費時費力,加重百姓徭役負擔。
另外園囿之興還使得當政者沉湎于酒色園林之娛,荒廢軍政要務。張重華將園囿開放,供民耕墾。這項措施的實施,還省掉因土木興建對勞動力的征發,減輕了百姓的徭役負擔,使百姓能休養生息。“除關稅”并不是完全廢除取消關稅制度。
自張駿經營西域取得成功后,中西貿易日見活躍,關稅和市稅已經成為前涼政府的一項重要收入。因此,張重華實施“除關稅”的舉措是為了維護前涼的一統政治和減輕胡漢商賈的負擔。因為,據史載:前涼政府在河西主要城市收市稅,雖然關稅取消,但由于通商的人多了,市稅收入也就大幅增多,并不影響政府收入。
張氏子孫世代保守的涼州,是當時中國北部最為安定的地區和文化中心,都城姑臧是西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西北原是通往西方的陸路交通要道,商業繁榮,農業和畜牧業生產也較發達。西晉滅亡后,內地流亡人民相繼到來,勞動力增加,生產經驗傳播,涼州的社會經濟更有發展。當時的涼州還是中國北部保存漢族傳統文化最多和接受西域文化最早的重要地區,有南有建康,北有姑臧的美譽。
學術思想
“古之建國君民者,必教學為先。”教育,同樣對于十六國時期的前涼歷任統治者來說,是一項勢在必行,必須解決的民生問題之一。從張軌時,便視教育和倡導教化為治理涼州的根本策略之一。他“始置崇文祭酒,位視別駕。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學校以教之,春秋行鄉射之禮”,這是一段記載于《晉書·張軌傳》中的文字,從這寥寥數語中,我們深感張軌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和他文教興邦的凌云壯志。到張駿時,“以右長史處領國子祭酒”。再到張祚時,曾以安車束帛征郭荷為博士祭酒,荷不受。
前涼時期的教育主要以“文治興邦”和“教化齊俗”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的,與初期的政治密切結合,培養了大批人才,使河西地區一步步走向安定,河西文化也繁榮起來。所以在北魏攻破北涼后,“徙沮渠牧犍宗族及吏民三萬戶于平城”,這群人中,如索敞、劉昞、陰興等人,北魏主“皆禮而用之”,并且北魏朝野中還盛贊“涼州雖地處戎域,然自張代以來,號有華風。”
民生教育問題解決了,再加上慎刑息兵的政策,前涼成為十六國當中君主最多,持續時間最久的朝代(前涼歷九主,75年)。正如史家們評說的那樣,張軌及其子孫們在西北“內撫遺黎,外攘逋寇,世既綿遠,國亦完富”,為保寧河西,發展西北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歷史功績。
前涼能在紛亂的戰爭局面下較安定地發展,一方面使其西北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所決定,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儒家名教治國思想指導下的得力的治國措施。在社會上升時期,儒家思想的優越性是顯然的,前涼以儒學為主導的治國方略產生了許多積極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1.繼承前代崇尚文教的傳統,不但提高了河西地區各少數民族的文化素質,而且使各民族的文化心理更加接近,促進了該地區的民族融合。自漢武帝開辟河西四郡,移民實邊以來,涼州成為漢族和西北各民族直接接觸和交往的地區,成為絲綢之路的核心樞紐地帶,在東西經濟文化交流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這與新朝末竇融統治雍州(河西)時,如出一轍。這一地區的安定與否至關重要。
東漢末年乃至西晉,由于統治者游牧民族政策的失誤,已經對絲綢之路經營的失誤,導致這里民族矛盾激化,各族間的戰爭頻繁,如在東漢末期的羌人起義、西北鮮卑為主的涼州之亂,所以處理民族關系是保證涼州安定和發展的關鍵。
前涼的締造者本就為涼州人的張軌在弭平“涼州之亂”過程中就有較深刻的認識。他任涼州刺史時能切中要害,倡導儒學之風,以寬松的文教政策吸收、容納各族文化,逐漸形成以儒學為主的各種文化的融合體。再加上一系列回復貨幣流通、發展生產的措施,促進了涼州的民族融合。
2.崇尚儒學的政策,吸引了大批知識分子來參與政務,使十六國時期的北方文化中心逐漸遷移到地處西北的河西,十六國血雨腥風的中,飄然世外的西北前涼政權依舊保存著華夏文化的精髓,張軌不求回報的接納流亡的這些北方的世家大族,為這些士族提供了救命的避難之地,不像有些人落井下石,前涼對他們的幫助,這為后來北魏、西魏、東魏、北齊、北周、隋唐周的世家大族的涼州情節奠定了堅實基礎。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