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元年(366年)十月,司馬昱進位丞相、錄尚書事,賜“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榮譽,又賜羽葆、鼓吹及持班劍的武士六十人,司馬昱又堅決辭讓。18
太和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370年),在桓溫北伐失敗后,司馬昱與桓溫在涂中會面,共同商議之后的行動。19
登基為帝
太和六年十一月十五日(372年1月6日),大司馬桓溫廢司馬奕為東海王,并于同日率百官到會稽王府奉迎司馬昱,司馬昱在朝堂更換服裝,戴平頂頭巾,穿單衣,面朝東方流涕,叩拜接受皇帝的印璽綬帶,即日便即位為帝,改年號咸安。桓溫臨時住在中堂,分派兵力屯駐守衛。20
憂憤辭世
桓溫及后寫了講辭,打算向司馬昱陳述自己廢立皇帝的本意。但司馬昱接見他不停流淚,令桓溫戰戰兢兢,居然一句話都說不出來。21
司馬昱雖處在帝位,垂拱無為、持守常道而已,常懼廢黜。當時,司馬昱見熒惑入太微垣,因晉廢帝被廢時亦有同樣天象,故此十分不安,對桓溫親信也是自己昔日僚屬的郗超問桓溫會否再行廢立之事。郗超斷言道:“大司馬正在對內穩定國家,對外開拓江山,臣愿用全家百余口來擔保,不會發生不正常的事變。”等到郗超急于請假回去看望他的父親(郗愔,忠于晉室)時,司馬昱說:“告訴尊父,宗族國家之事,竟到了這種地步,是因為朕不能用道德去匡正守衛的緣故,慚愧慨嘆之深,怎能用語言來表達!”接著便詠庾闡之詩:“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吟誦得潸然淚下,打濕了衣襟。22
司馬昱也因而憂憤得病。
咸安二年七月甲寅(372年9月7日),司馬昱因病重召桓溫入朝輔政,一天一夜連發四道詔令,桓溫都推辭不到。23
二十八日(9月12日),司馬昱立司馬曜為太子。臨終前,司馬昱寫了遺詔,要桓溫依周公先例居攝,又寫道:“少子可輔者輔之,如不可,君自取之。”王坦之在司馬昱面前親手撕毀遺詔,司馬昱說:“晉室天下,只是因好運而意外獲得,你又對這個決定有什么不滿呢!”王坦之卻說:“晉室天下,是宣帝(司馬懿)和元帝(司馬睿)建立的,怎由陛下獨斷獨行!”司馬昱于是命王坦之改寫遺詔,寫道:“家國事都稟報給大司馬,如諸葛武侯(諸葛亮)、王丞相(王導)的舊例。”桓溫看到后大失所望。同日,司馬昱在東堂駕崩,享年五十三歲。十月初八(11月19日),葬于高平陵,24
廟號太宗,謚號簡文皇帝。
為政舉措
政治
司馬昱即位為帝后,桓溫主控朝政,一步步要消滅反對勢力,首先要對付的就是行徑囂張的司馬昱同父異母兄司馬晞。司馬昱即位不久,桓溫就誣陷司馬晞謀反將其免官,及后逼令新蔡王司馬晃自誣與司馬晞及殷涓、庾倩等人謀反,以求翦滅陳郡殷氏和穎川庾氏在朝中的勢力。隨后桓溫指示御史中丞司馬恬奏請司馬昱依法處死司馬晞,司馬昱不肯,下令再作議論。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