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章講述了已婚夫妻的鍋碗瓢盆奏鳴曲,對圍城里的故事進行了掃描。
這一章咱們再來聊聊擇偶標準。曾師明智,他認為年輕人找對象,不需要找最好的,需要找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時代在發展,如今年輕人已經不再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們找對象,爺爺奶奶們是一起有個家,為了大家庭考慮;爸爸媽媽們是一起有個伴兒,讓生活更美好;到了第三代擇偶更加傾向于自我感覺。
有文字闡述,現代年輕人越來越多把外表和性格相投作為擇偶的標準。老一輩爺爺奶奶對于三觀沒有要求,家里能有個人,照顧長輩,老婆孩子熱炕頭就知足了。爸爸媽媽們也在努力尋找三觀一致,確實,找到一個與自己志趣相投、價值觀相似的人,能夠讓兩人的關系更加和諧穩定,同時也更容易在生活和情感上產生共鳴。但是,這個看似簡單的標準在實際生活中卻也會遇到變化。
人是會變得。原生家庭和學校教育給的三觀,清澈見底,簡單明了。人結婚生子以后,面對職場壓力和誘惑,這是某些人因為身份地位變了,隨著三觀也開始變化。如果另一半跟不上,那勢必會產生不和諧音符。
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社會環境的變化,孩子們接受的教育以及周圍朋友們的種種,讓這一代九零后和零零后,對于擇偶的要求變得越來越高。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也在不斷變化,對于另一半的要求也逐漸提高。男孩要求女孩,不僅漂亮還要體貼。女孩要求男孩,不僅帥還要會照顧人。雙方都提出了高要求,有時卻忘記了自己的情況是否對等。
網絡時代,社交媒體的普及讓人們更容易了解各種生活方式,了解到不同的觀念。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對于擇偶的要求也越來越多元化和個性化。
然而,網絡世界是虛擬的,網絡里加了濾鏡,男男女女不是大長腿就是大帥哥。要不就是韓國組合。很多時候,網絡上那種理想的類型非常不容易碰到。網絡空間與現實發生了撕裂和碰撞。
也許年輕人認為自己足夠優秀,面對看上的女孩,女孩會覺得現實中的男孩比起追的偶像差遠了。
有著獨特的魅力和優點的人怎么那么少?很多人會出現孤孤求敗的感覺。而網絡里那些帥哥美女的優點往往也是現實中的年輕人難以匹敵的。
在這種情況下,曾師告誡年輕人,不能一味地追求完美,而是要學會接受現實,并嘗試尋找那些與自己性格、價值觀等方面比較接近的人。
除了不婚主義者,很多大齡剩男剩女,從個人角度來看,對于擇偶的要求過高,過于追求完美,太理想化,在最好的年齡錯過了導致錯過了合適的伴侶。
從社會來看,一部分北漂年輕人,覺得職場競爭壓力大,選擇不斷地提升自己,在擇偶方面實在沒有時間和精力。還有一部分大城市長大的孩子,他們什么都不缺,跟父母住在一起很舒服。覺得干嘛要找一個不認識的人一起生活?反而會心生不愉快。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