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五臺山
喬峰下了少室山,不見了養父母,雖然不知對方的身份,料想帶走養父母的人應該會以此來要挾自己,與其自己大海撈針式地慢慢找,還不如等對頭上門通知自己赴會。
于是喬峰找了兩天之后不再漫無目的地亂竄,而是直接朝著五臺山趕去,去找智光和尚確認帶頭大哥的真實身份。
一路上,喬峰也不刻意隱藏自己的行蹤,一改以往當丐幫幫主時小心低調的作風,一路鮮衣怒馬,招搖過市。
三日工夫,喬峰便從少室山下,一路趕到了代州雁門縣。喬峰進了城,向人打聽智光和尚所在,有人告訴他此間三十里外,有座文殊院,智光大師便在那里掛單。
喬峰謝了那人,一路縱馬疾馳,不多時,便來到了五臺山下。
喬峰將馬匹栓在一棵大松樹下,自己順著石階一路上山。
這五臺山相傳乃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后世之人稱其為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其實五臺山并非一座山,而是一系列山峰群組成的山脈。
幾百年來,五臺山上香火鼎盛,誦經不絕,山上大大小小的寺廟少說也有上百間,其中不乏多座敕造寺院,多有歷朝帝王前來參拜。由此向北三十余里,就是著名的雁門關。
昔年唐人李賀有古風《雁門太守行》一篇傳誦后世。唐時,雁門關在北方的地位并不像此時這般重要,自唐太宗李世民時擊敗突厥之后,雁門,更多地是作為一個邊軍的后勤補給關隘。
不過由于五代之時,燕云十六州的失陷,使得整個北方除了雁門關之外近乎無險可守。雁門若破,幾十萬遼軍即可順勢南下,一馬平川,兵鋒直抵太原,飲馬黃河,將戰火燒便整個中原大地。
因此,自太宗朝以來,歷代大宋官家都十分重視雁門關的防御問題。整個雁門一帶號稱陳兵十萬,真乃山河形盛,北國鎖鑰。
喬峰拾階而上,沒來由地感到一陣輕松,似乎內心里有一種感覺:來到這里,最終一切都會有答案。
喬峰走了幾百步,半山腰的亭子內有知客僧上前來行了一禮:“請問這位施主,上山來所為何事?”
喬峰想了想,覺得如果自己說自己是喬峰的話,難免會有麻煩,為了免去枝結便說道:“在下蕭峰,此次前來是為了求見智光大師的,請小師父代為通傳一聲。”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