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音樂會《清音·維度》進入最后四十八小時倒計時。林清音的狀態調整到最佳,與葉蓁蓁的合作也磨合得天衣無縫,整個團隊都充滿了蓄勢待發的亢奮。
然而,就在這臨門一腳的關鍵時刻,一股陰冷的暗流,猝不及防地席卷而來。
深夜,林清音剛結束最后一次聯排回到公寓,還沒來得及卸下疲憊,手機就被經紀人李姐和幾個好友的緊急來電轟炸。
點開李姐發來的鏈接,是一個在專業音樂人中小有影響力的論壇熱帖,標題觸目驚心:
【實證扒譜!新晉‘才女’林清音早期獲獎作品《竹韻》涉嫌抄襲已故作曲家陳默未公開手稿!】
發帖人自稱是陳默先生的遺作整理志愿者,貼出了幾張泛黃手稿的照片,上面是鋼筆書寫的工整五線譜。
緊接著,帖子里將手稿上的幾個核心樂句與林清音《竹韻》中的對應段落進行了逐小節對比,無論是旋律走向、和聲進行,甚至是某些獨特的裝飾音處理,相似度都高得驚人!
發帖人言辭激烈,痛斥這種“竊取逝者心血”的行為,并質疑林清音其他作品的原創性。
這個指控,比之前任何一次流言都更具體、更“專業”,也更具殺傷力。抄襲,尤其是抄襲已故大師的未公開作品,在注重原創的音樂界是足以徹底摧毀一個音樂人信譽的重罪!
帖子迅速被搬運到各大社交平臺,#林清音抄襲#的詞條以驚人的速度攀上熱搜,后面跟了一個暗紅色的“爆”字。之前所有的贊譽和期待,仿佛瞬間被架在了火上烤。
質疑、失望、憤怒的言論鋪天蓋地而來,甚至有不少激進的樂迷開始要求音樂會主辦方取消演出!
“清音!這到底怎么回事?!”李姐的聲音在電話那頭焦急萬分,“對方拿出的證據太具體了!
時間點也對得上,《竹韻》是你大一下學期寫的,那個陳默先生就是在那之前半年去世的!”
林清音握著手機,站在公寓客廳中央,只覺得一股寒意從腳底直竄頭頂,四肢瞬間冰涼。她看著屏幕上那些對比譜例,大腦有一瞬間的空白。
《竹韻》是她早期探索民樂現代性的一部青澀之作,靈感來源于家鄉的竹林,每一個音符都浸透著她對故鄉風物的記憶和情感,怎么可能會是抄襲?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