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當代表達:民樂創新的邊界與可能性”學術研討會,在“辰音文化”不遺余力的籌備下,于國家會議中心如期舉行。
會場內座無虛席,到場者不僅有沈墨老先生這樣的傳統泰斗,也有活躍在國際舞臺的跨界音樂人、銳利的青年學者和資深樂評人。
媒體長槍短炮嚴陣以待,所有人都預感到這將是一場火花四濺的思想碰撞。
江以辰和林清音并肩坐在主辦方席位。他一身剪裁考究的深灰色西裝,氣場沉穩強大;她則穿著素雅的改良旗袍,氣質沉靜從容。
兩人并未過多交流,但偶爾交匯的眼神里,是無需言說的默契與信任。
研討會開場,沈墨老先生首先發言。他依舊堅持自己的觀點,強調傳統的珍貴與傳承的必要性,言語間對過度“創新”可能導致文化精髓流失的擔憂溢于言表。
他的發言引來了許多傳統派人士的頻頻頷首。
隨后,幾位年輕的創新派音樂人和學者上臺,用激昂的語調和鮮活的案例,論證了民樂必須與時代接軌,融入現代語匯才能獲得新生。雙方觀點針鋒相對,會場氣氛逐漸升溫。
林清音一直安靜地聽著,直到自由討論環節,她才舉手示意。所有人的目光瞬間聚焦在這個近期風頭最盛的年輕演奏家身上。
她站起身,沒有拿講稿,目光平和地掃過全場,最后落在沈墨老先生身上,語氣尊敬而清晰:“沈老,各位老師,剛才聽了許多精彩的發言,受益匪淺。我想分享一個很小的例子。”
她頓了頓,聲音通過麥克風傳遍會場:“在我改編《春江花月夜》時,曾試圖用古箏模仿德彪西《月光》中那種朦朧、破碎的光影感。
最初,我只是機械地使用了一些相似的琶音和模糊的和聲,效果生硬。
后來,我反復揣摩,發現德彪西追求的是印象派的光色流動,而《春江花月夜》的核心是‘意境’,是‘寫意’。
于是,我放棄了表面的模仿,轉而用古箏大量的泛音和左手細膩的吟揉,去營造那種‘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空靈與流動感。
結果發現,東方的‘寫意’與西方的‘印象’,在追求超越具象的‘神韻’上,竟然殊途同歸。”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