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面包樹上的傷痕成了交織花園的一道微小卻不可忽視的印記。黃小磊每天細心照料那道傷口,觀察愈合過程。
令他驚訝的是,樹苗似乎將這次傷害轉化為了生長的動力——傷口周圍形成了一圈特別堅硬的愈傷組織,新芽從受損處下方蓬勃生出。
“植物有時會這樣,”老趙觀察后說,“受傷后反而迸發(fā)出更強的生命力。就像人一樣。”
黃小磊沉思著這句話。確實,自從溫室入侵事件后,花園社區(qū)的凝聚力明顯增強了。
居民們自發(fā)組織巡邏隊,志愿者們更加投入,甚至連當地媒體都持續(xù)關注項目進展,提供了另一種形式的保護。
然而,威脅采取了更隱蔽的形式。一周后,交織花園的社交媒體賬號開始收到一系列精心偽裝的惡意評論——表面支持實則貶低,看似關心實則散播疑慮。
“這種項目真的能幫助嚴重創(chuàng)傷的人嗎?還是只是讓組織者自我感覺良好?”“聽說有些參與者情況反而惡化了,是不是缺乏專業(yè)指導?”“資金使用透明嗎?
還是另一種利用受害者賺錢的方式?”
這些評論由新注冊的賬號發(fā)出,難以追蹤源頭,但卻在讀者心中種下懷疑的種子。最令人不安的是,它們偶爾會引用一些半真半實的信息,顯示出對項目內部運作的一定了解。
黃小磊召集核心團隊討論對策。前建筑工人建議直接刪除評論;退伍軍人主張正面回應;青少年則默默創(chuàng)建了一個數據分析程序,追蹤評論模式。
張女士提出了不同視角:“這些攻擊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們觸及了我們自己的不確定感。我們確實不是專業(yè)治療師,資金也確實有限。
也許我們需要更加透明,承認局限的同時展示真實價值。”
團隊最終采取了多管齊下的策略:刪除明顯惡意評論,坦誠回應合理質疑,定期公布項目進展和資金使用情況,同時加強網絡安全措施。
令人意外的是,這場風波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結果。許多參與者和社區(qū)居民自發(fā)站出來分享自己的正面經歷,形成了強大的民間支持聲音。
當地一家科技公司甚至主動提供免費網絡安全服務,幫助他們過濾惡意評論。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