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八十年,夏,五月。
明不詳并沒有搬離在正業堂的居所,只是比往常起得更早,去往文殊院正見堂。
文殊院分為正見、正定兩堂,正見堂主掌藏書典籍,鉆研佛學武術,正定堂則司傳授教學,堂僧多為講課經僧或授業武僧。寺中弟子若要精進武學,多需往正定堂學習,正定堂亦不時開課,或講經,或演武,或出訪考校弟子。
佛教最重典籍經傳,雖說四院平等,但文殊居首,普賢為次,地藏居末,已是暗規。文殊院中俗僧得以入堂者不過寥寥數人,首座與兩堂住持更是數十年來從無俗僧染指。
“小僧本巖,是你的勞役領頭。”為首的僧人高而精壯,兩道眉毛下彎,看似一臉愁相,大伙給他的外號叫“愁師兄”。愁師兄問明不詳:“你在正業堂都做些什么?”
“挑夜香。”明不詳道:“挑了一年。”
“斑狗就會欺負人,哼!”愁師兄噘起嘴,看著愁容更甚,“我們夜香是輪著倒,誰也跑不了。”又道,“文殊院以前叫藏經閣,保存經典,進修武學,后來改制成文殊院,增加了正定堂,為佛弟子傳道授業解惑。雖然改了制,藏經閣還是在的。正見堂跟正業堂不同,人少殿大,多數是存放典籍的房間。師父們長年鉆研學問,我們負責的勞役就多了,除了灑掃,倒夜香,還得挑水,劈柴。你年紀小,我會酌量分派任務給你。”
明不詳道:“師弟與其他師兄分配相同勞役即可。”
愁師兄道:“我自理會得,去打掃藏經閣吧。”
文殊院配置與普賢院大致相當,院內多是僧居。正見堂是一座五進院落,中庭校場是演武講經之用。藏經閣在正見堂后方居中,雖然樸素簡約,卻見宏偉巍峨。
明不詳第一次踏進這少林重地,只覺肅穆莊嚴,細碎的腳步聲在大堂里輕輕回響,好似踏得急點都顯得褻瀆。
入了大堂,往左首走去,推開銅制大門,映入眼簾的是櫛比鱗次的書柜。明不詳看了下,多是文史典藏和各類應用雜書,分門別類放置,這里叫“博物藏”。
再往深處走,過一個小木門,又是一個較小的廳。這是“般若藏”,置放的皆是佛教典籍各種注譯版本,亦有原典,有些書籍已是斑駁古舊,難以辨認。
明不詳從架上取下一本《雜阿含經》,正要翻閱,背后一人說道:“你要看,得找注記僧借閱。現在是打掃時間,別偷懶。”
明不詳回頭望去,見是一名二十出頭,長相英挺的少年,并未落發,也是俗家弟子,正對他笑。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