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一月孩子知覺訓練總結1
從新生兒出生前四周的感覺訓練,到最近1個月的知覺發展,它們所練習的動作對人生未來生存有什么意義?下面我們從專業角度加以總結與展望以便增強信心!
一、知覺知識方面
1、感覺、知覺組織、辨認與識別
滿月后,知覺就成為健康發展的重點,與前期相比孩子對刺激能做出更明顯的反應。知覺是人體對事物做出的具體應答。為了便于研究與理解,科學家把知覺分成“感覺、知覺組織、辨認與識別”三階段。
(1)知覺組織
知覺是指感覺后的下一個階段。感覺是觀察到變化后大腦產生的最初想法,然后知覺組織對客體的內部表征和外部刺激形成知覺。例如,在籃球比賽中,你準備接住飛行的籃球,并馬上完成投籃。此時,知覺組織會為你提供籃球飛行的速度、力度、距離、方向及防守隊員位置的估計,這些估計都是基于一系列整合過去的經驗和當前的感覺輸入,及知覺組織在這一刺激狀態下的智能應激來完成的,然后知覺會告知你以怎樣的方式去完成這次投籃。
生活中,知覺組織的加工過程是系列簡單特征的總匯,比如對動作、顏色、邊界、線段等因素簡單綜合后,形成了新的可被再認的客體知覺,而這些智力活動是在沒有意識覺知的情況下完成的。
例如,剛剛學習籃球時,我們用熟悉球性這類簡單動作來對籃球發生感覺,慢慢的當你對控制籃球產生了體會,然后知覺組織會被啟動,你會無意識的用視覺主動搜索相關知識。
很明顯,在無意識搜索的背后,知覺隱藏著一種更為強大的潛在學習行為。
人類社會,知覺與感覺相分離的事情很多,比如專業者與公知者就是典型的代表。專業者以知覺談論事情,他的思維是由“理論、戰略、戰術、時間”四維空間組成的,對事情有明確的邏輯,并對每一步的結果也有自己的預判,擁有實驗與觀察兩方面的經驗。公知者以感覺談論事情,他的思維是由“理論、戰略”二維空間組成的,對事情全憑感覺猜測,并善用大道理煽情,沒有“戰術與時間”上的經驗力。
例如,有些教師課上的很精彩,但學生學習效果卻很差,這類教師就屬“公知者”。他們的教學是二維的,缺少“戰術與時間”方面的智能。
實際上,科學還不知道知覺組織和感覺分析的工作方式,也就是不知道專業者與公知者以怎樣的方式進行工作的,這兩類人在社會上都有很大的影響力。這提醒我們學習是生存的唯一出路,只有搞清不同類型大腦的工作方式,你才能識別好人與騙子,真實與虛假,成為生活的適者。
(2)識別與再認
識別與再認能賦予知覺以意義。例如,當你對籃球的認知在識別水平,籃球技術將被預判為怎樣傳出好球、怎樣轉移更合理等;若上升到再認水平,可變成為怎樣的榮譽打球、歸屬怎樣的文化群體等。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