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有再高的學歷有什么用呢?如果它能讓你自信、快樂、找到自我價值并善意對待這個世界,那高學歷的確有用。”
可是,我經歷了很多高學歷人,卻發現學歷的高低只是人的生命中特別微不足道的點綴,畢竟是外物,努努力誰都有機會得到,可是,大家都為了想要的外物奮斗,有誰真正隨心而活呢?
公司里各大名校畢業的、研究生學歷、國外留學過的都有,可他們如果不說我還真看不出他們與普通的我們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看來我們定義的“高質量”環境的熏陶也并沒有熏陶到一個人的骨子里,從而從本質上把一個人變成與眾不同的人啊。
當然,我不是否定“學歷無用”,在重視教育的國度,在能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現實中,高學歷的確能給人帶來一些自豪感,可是,太多擁有高學歷的人都太關注自己如何被擁戴了,他們愿意享受這種“比人高一等”的時刻,這么看來,人們追求高學歷或者更好的物質僅僅是為了自我滿足,把自己和蕓蕓大眾區分開來,如果這是自身的價值,脫離了大眾他們可以活的很好,那也算一種活法,可是如果高學歷加上高品質,用自己的價值為更多人創造價值,正能量也可以,這樣的人活的快樂的話,我想,我也是渴望做這種人的。
因為,我的愿望是:人間有愛,世界和平。
大概因為中國人口太多,我們國家太關注課本上的知識教育,沒有太多關注素質教育,所以,放眼望去,太多高學歷的人還是會自卑、埋怨、迷茫…認不清自我,找不準自己的定位,所以也就出現了人和人之間的互相猜忌和不信任,如果每個人都能面對真實的自己,那真實的人之間的相處或許會更輕松和友愛呢?然后,人們團結,人與人之間多了愛,這個世界豈能不和平?
可是,如何實現素質教育呢?
我想,從一個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為他們灌輸:世間萬物平等,每個人都有活的更好的權利,每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那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父母首先就不能有太消極的情緒。
我想起美國電影《房間》,媽媽和女兒被關在不見天日的小屋子里好幾年,盡管與外界隔絕,但媽媽用身邊的一切給予女兒快樂,給她講外面的世界,并且讓她充滿希望。即使物質匱乏,生活條件拮據,母女倆從來沒失去過見天日的希望,物質并不能泯滅我們對美好的想象,母親給女兒帶來的絕對是一生收益的樂觀,后來,她們逃出去了,她們過上了正常的家庭生活,我想,女兒長大后回想起這件事一定不會覺得有什么可悲,她大概會把這段經歷當做財富,把媽媽視為偶像,無所畏懼地生活下去吧。
父母愛子,則為之計長遠,是教給子女如何自我尊重,如何找到自我的價值,是要教給她們無論面對什么面貌的生活,都要以最樂觀的心態生活下去,并且相信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現實生活中,以孩子的快樂為根本的父母大概不多吧,大多父母都以自己的期望為目標,把孩子培養成讓自己覺得滿意的人,這大概是一代一代人并不能獲得真正快樂的原因吧,如果大家都能隨心而活,活出真的自己,團結起來讓這個世界的人都能活出自己,那這個世界該多美好。
“受到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擺脫家鄉,而是為了改變家鄉。”我們受教育首先是要讓自己成為一個高品質的人,人做成功了,做任何事都不難,高品質的人該有的品行是:自信、樂觀、堅強、真誠、友愛…。自己做成功之后,用自己受的教育去影響他人,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做成真正的人,然后做成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這才是教育的最終意義。
想一想,國家育人是為了國家強大;家庭育人是為了世代興隆;我們讓自己變優秀是為了我們活的更好。可是,一切變好的都必須讓自己的精神面貌(底氣)強大,底氣不足,外表再好,都會輕易被摧垮。就如同一個人有才華,可是他自卑,不敢施展才華,那還等于一無所用。
說來說去,還是一個人一定要從心底里相信自己,然后用自信心去影響他人,帶給他人正能量,帶動更多人自信,自信心足了后,大家實現自我價值的幾率就大了,那無論國家繁榮、家庭幸福、個人優秀都很容易達到了,因為大家都做了真實的自己,隨心而行事,很容易就快樂了。
高學歷的人本身相比低學歷人要有優勢,而這種優勢不是讓你把自己和低學歷的人區別,而是要帶動更多低學歷的人發現他們擁有的各種優勢。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