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聽了弘治皇帝對于解除海禁的擔憂,并沒有繼續說服他,而是說道:“父皇。解除海禁對于大明是非常有利的。暫時不去研究此事,也是正常。眼下,還是把國內的事情先解決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弘治皇帝感慨道:“是呀。最起碼得讓百姓都能吃上飯呀。每年各地的災害不斷。朝廷雖然免除了他們的賦稅,也進行了賑災,可是效果并不好,流民是越來越多。京城這邊多虧你在西山開煤礦,發明了蜂窩煤,否則這么多人聚在京城周邊,那可是一股不穩定的勢力,而且很容易失控。”
朱厚照十分謙虛地說道:“父皇。我這么做。只是治標而已,并沒有達到治本的目的。有些災害看似天災,其實里面更多的是人禍。如果我們能把各方面做得很好的話,即便是出現災情,也不至于這么嚴重。”
對于朱厚照所指,弘治皇帝豈能不知道。但是對此他也是毫無辦法,說道:“太祖時期,對于貪腐,懲治力度不可謂不大。可是后來呢,依舊是沒有徹底解決。我都知道,朝廷的賑災款發到下邊,會被層層盤剝。農民的土地會被地主豪紳、勛戚權貴強行據為己有。知道的,我可以下旨查辦。可是那些不知道的呢。難呀。”
朱厚照對此也不能多說什么。貪腐問題的確是一個長期困擾中國歷朝歷代的難題。哪怕清朝提出了養廉銀,依舊是無法根除貪腐。
養廉銀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官員獲得俸祿十倍,甚至百倍的養廉銀,無疑也提高了向上孝敬的金額。
清代官員張集馨從道員升為按察使,需要進京覲見。這就需要對京城的官員進行上下打點。孝敬軍機大臣,每人四百金。上下兩班章京,每位十六金。六部尚書、侍郎、大九卿等,每人五十金。還有一些同年、同鄉、世交好友等,一共需要一萬五千余兩。
雖然張集馨有養廉銀,可是他上一次京城就需要花費如此巨款上下打點。他到任后,自然也會將這些拿出去的錢,想方設法收回來。
養廉銀自然也就成了笑話,根本不可能讓官員廉潔。
朱厚照雖然在南直隸推行了清冗員、漲工錢的舉措,那只是暫時性地遏制住了貪腐。時間一長,貪腐之風必然會重新出現。
這是一個千古難題。朱厚照雖然沒有絕對的自信徹底解決此事,但是他有信心有效遏制住貪腐之風。
朱厚照說道:“父皇。咱們大明的俸祿的確是有些低了。為此我才在江南給官吏漲了俸祿和工錢。這只是暫時性讓大家收手。可是長遠來看,也不能徹底解決。”
“那你可有一勞永逸之法?”弘治皇帝問道。
朱厚照回道:“目前還真沒有。不過兒臣回研究研究的。”
弘治皇帝勸阻道:“沒有,就不要研究了。歷朝歷代都沒有解決,可見此事多難。你還是先把眼前需要做的事情做好吧。江南是大明的糧倉。你把江南治理好了,朕這邊也能輕松一些。”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