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充是帶給趙構巨大世界觀沖擊的一個人,上一次給他這種沖擊的,還是苗劉兵變。
聽到杜充向金兵投降的消息的時候,趙構已經逃到了紹興,隨時可以乘坐海船入海。
趙構無法理解杜充投降的動機,因為怎么看他都不認為杜充會投降,哪怕全天下人都投降了,杜充應該也不該投降,因為杜充已經位居人臣,他趙構能給杜充的,任何人都不可能給他。
當時朝臣商議決定讓杜充像留守開封那樣留守建康,也希望他能像守開封一樣,守住建康的時候。杜充卻裝病不接受任職,趙構清楚杜充是嫌棄留守官職小了,直接提拔他為尚書右仆射同平章事,這是宋朝雙相制度下的右相。都官拜宰相了,趙構想不出杜充有什么理由會投降。如果杜充是一個小人,那么也就罷了,可杜充的名聲很好,向來被認為是一個眼里揉不得沙子的直臣。他在河北當知州的時候,當時很多遼國流亡來的百姓,他擔心其中混有金國的奸細,就將這些遼國人全都殺了。這不是忠直,這只是陰狠。后來守開封,別的文官都說,帥才應該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杜充卻說應該親冒矢石。這不是勇武,這只是虛偽。
在杜充天才的表演下,他此時的名聲很好,堅守開封孤城近一年,被所有人寄予厚望,雖然也逃到了江南,可是他帶來了一整只能打的部隊。南渡的權貴中,只有他跟趙構將軍隊成建制的帶了過來。趙構帶來的是韓世忠等西軍,而杜充的班底是宗澤當年留下的磁州兵,岳飛就是他麾下將領陳萃下的小將。
杜充的兵是有實力的,杜充本人有沒有能力,很難評價,但他并不愿意為宋王朝付出他的忠心。當金兵屯兵江北,金兀術多次嘗試過江,卻始終被郭偉阻擋在蕪湖、太平州一帶,急于過江的時候,他投降了。金兀術許諾,將像對張邦昌那樣,扶他為王。
金兀術兵不血刃進入江寧府,留守建康的戶部尚書李棁與顯謨閣直學士、沿江都制置使陳邦光出迎十里,在十里亭迎接金兀術。建康文官全部出門迎拜,只有一個無權無勢的通判楊邦乂不從,在他的衣服上寫著“寧作趙氏鬼,不為它邦臣”去見金兀術,也不下拜,金兀術用高官誘他,楊邦乂直接撞臺階而死。
趙構的小朝廷就是這種狀態,談起大道理的時候,一個個慷慨激昂,寫起策論來,一個個都是滿篇雄文,可真的大難臨頭的時候,一群人中偶爾會有那么一個為國而死,大多數人都選擇茍且。
江寧的失陷,比真州失陷給揚州帶來的打擊更大,面對金兵入寇,江南一直被揚州人視作后路,現在金兵過江了,這條天險竟然如此不堪一擊,揚州人的心理防線率先崩潰。
李慢侯卻一點都不緊張,揚州的兵力已經集結到了該到的位置,比他計劃中慢了一些,慶幸敵人給了他機會,如果早一個月奔襲揚州,揚州不可能這么從容。
他手里的兵力十分雄厚,水軍有三萬多人,全都是經過裁汰的精壯,李慢侯派人幫忙進行嚴格訓練,他們大都是梁山泊到兩淮一帶的漁民,可以在船上如履平地一般的戰斗,這是他們最大的優勢。
另外一萬兩千浙東步兵也練出來了,他們先是剿匪,后來也開始輪番跟女真契丹俘虜團對抗,敗多勝少,但也積累了豐富的戰斗經驗。精銳步兵依然只有兩千,但卻已經練到了二對一輾軋女真契丹俘虜的程度,這意味著這兩千人可以在野戰中打垮一個整建制的女真猛安。
騎兵擴充的極快,大量河北山東南下的巨寇,給李慢侯帶來了大量優秀的騎手,這些北地人,馬術很好,雖然比不上游牧民族,但縱馬奔馳的本領,已經具備。于是李慢侯將騎兵擴充到了一萬人。這一萬人中,有五千都是由花馬劉帶領的游騎,不負責正面戰斗,負責探馬和追擊,他們個個都是多面手,既能短兵相接,也能夾槍沖鋒,卻又樣樣稀松,因此只是用來探聽消息,追擊敵人,打不了惡仗。
精銳騎兵只有四千人,只稍稍擴充了一千,挑選的是騎兵中騎術最好,戰斗力最強的那些尖子,而且裝備水平也進一步提升,在耶律犢子等契丹人的幫助下,李慢侯對騎兵裝備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進,四千人其實都是人馬俱甲的甲騎,但人批重甲,馬只能批輕甲,這類似于金兵的拐子馬,意思是側翼迂回的騎兵。重甲則擴充到了一千人,有兩百人馬皆重甲的全重騎兵,其他都是人批重甲,馬批半重甲的重騎。
騎兵的擴充,最大的障礙主要還是戰馬稀缺。大量輕騎騎的是川馬,對付流寇能占到便宜,可跟女真正規騎兵碰撞,根本跑不過契丹馬,更不用說西夏馬和女真馬了。一千重騎之所以大半只能半甲,已經不是制造工藝的問題,在吸收了大量北方工匠的基礎上,揚州已經可以打造出符合要求的鐵浮屠馬甲了,但能馱動全身馬甲的西夏馬卻稀缺,從各種渠道弄來的優良吐蕃馬也只能批半甲,腿部是完全沒有鎧甲保護的。這樣的騎兵,沖擊力差了鐵浮屠一大截。那些能馱動全身重甲的西夏馬,只剩下兩百匹,因此在解決了馬甲制造工藝后,也只能武裝起兩百鐵浮屠來。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