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六年(西元1917年)8月20日,剛剛奪得山東還沒滿月的張宗昌在日本人的支持下,雄心勃勃的陳兵黃河,準備渡河進攻徐州了。
徐州差不多是皖系軍隊最后的棲身之地了,徐樹錚想了很久,覺得就靠自己手底下這三萬人馬在這種彈藥匱乏且沒有外援的情況下是無法阻擋張宗昌二十萬大軍前進的腳步,所以他思索再三,他決定接受王振宇特使楊永泰臨走時留下的建議,一方面命令手下的軍隊沿黃河布防,另一方面他親自趕去南京,拜見正在南京的王振宇。
奉軍咄咄逼人的態勢,也讓吳佩孚產生了風雨欲來,大禍臨頭的末日危機感,不過他畢竟還有地盤和軍隊,不比徐樹錚的境遇,所以他本人到沒有急著來南京,而是派來了一個代表,很有些待價而沽的意思,對此,王振宇不無惡意的猜想,袁世凱要是看到自己的北洋嫡系最后都混到這個份上了,會不會氣的從棺材里爬出來詐尸啊,王振宇突然想起來自己家的振鵬弟弟似乎娶得就是袁世凱的親閨女,嚴格來說自己和老袁還是親家,現在居然在背地里開起人家的玩笑來了,罪過罪過。
不過最讓王振宇吃驚的是吳佩孚派來的代表,不是別人,正是直系頭號軍師陸建章和其史上鼎鼎大名的外甥、倒戈將軍馮玉祥,陸建章和馮玉祥嚴格來說還是直系眼下的二當家和三當家,吳佩孚以下最大就是這二位了。
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駐南京辦事處大院,眼前穿著粗布軍衣,身材高大,面相敦厚的漢子就是馮玉祥了,雖然不是一個系統的,但是馮玉祥依然十分厚重的朝著王振宇行了一個軍禮:“卑職馮玉祥見過王大帥。”
王振宇仔細端詳了一下這個歷史上著名的人物,腦海中開始翻閱其有關他的資料了,其實倒戈將軍的名頭沒什么,放眼望去,軍閥混戰的時候,收買,倒戈本身就是一種常態,但是能夠把倒戈玩到馮玉祥這個程度的,放眼整個民國恐怕還真沒幾個,,。
清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正當南方辛亥革命的烈火越燒越旺的時候,馮玉祥和王金銘、施從云一起發動了動搖整個滿清根基的灤州起義,如果說此前爆發的武昌起義尚遠在南方的話,那么灤州起義就在咫尺之遙了,清政府立刻調集重兵予以鎮壓了,這就是歷史上討厭馮玉祥的人給馮玉祥定的第一次倒戈。
要不怎么說朝廷有人好做官呢,灤州起義失敗后,王金銘、施從云先后英勇就義,照理馮玉祥也是在必殺之列的,可是架不住人家舅舅是陸建章,走了老袁的路子,結果馮玉祥硬是想就義也沒就成,而是被革職遞解保定。
灤州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卻給清王朝的王公權貴們帶來了極大的恐懼和精神壓力,這一點是武昌起義無法比擬的。
在王振宇原來的世界里,對于馮玉祥的倒戈是有明確記錄的,一共八次(呂布都甘拜下風)。
第一次灤州起義倒滿清;第二次護國運動倒袁世凱;第三次武穴停兵倒段祺瑞;
第四次北京政變倒吳佩孚;第五次拉郭松齡倒張作霖;第六次五原誓師倒北洋;
第七次國共分裂倒共產黨;第八次中原大戰倒蔣介石。
幾乎每一次倒戈都影響了民國歷史的走向,倒戈都倒到這個份上了,也就是老馮這一家了。
至于為什么沒有第九次倒戈的原因,則是由兩個原因組成的:
溫馨提示:按 回車[Enter]鍵 返回書目,按 ←鍵 返回上一頁, 按 →鍵 進入下一頁,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